服务资讯

【站前】个案故事|只要我们彼此都没有放弃,一切都来得及

0

12岁的小路因为不愿上学被转介到站前街社工服务站(广州粤穗社会工作事务所承接),社工透过她所呈现的问题看到其家庭成员之间存在的互动问题,并及时提供个案服务。经过半年多时间的跟进,小路终于能够正常回校上课,并在去年9月份顺利开启了初中生涯。
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个案服务过程中那些让人印象深刻的瞬间。


1.她很怕一个人在家,害怕家里很空的感觉
小路是家中的独生女,一直和父母一起生活。因为性格乖巧、学习成绩好、又具有自己的艺术特长,小路一直都是大家眼中的“好孩子”。小路的爸爸因为工作经常要上夜班,平时很少有时间陪伴她,妈妈平时对此也会有所抱怨。后来,常常陪着小路的妈妈也换了工作,加入到夜班的队伍当中去,小路独自在家的时间多了很多,开始出现不愿意去上学的现象。
“我很怕一个人在家,我很怕家里很空的感觉。只有我不上学的时候,爸爸妈妈才会陪着我。”——小路


2.如果可以,她想变成爸爸手中的手机
为了保证至少有一个人可以在家照顾小路,爸爸妈妈特意错开各自的夜班时间。但是,爸爸在家休息时经常玩电脑或手机,对小路缺乏关注和陪伴。所以小路在妈妈因工作减少陪伴她的时间之后经常会觉得很孤独,但又不知道如何向父母表达自己的感受和想法,最后选择了用不回校上课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不满和愤怒。
“爸爸在家的时候,我也觉得很孤单,因为他会一直玩手机。唉,唉,唉,要是我能够变成爸爸手中的手机就好了……”——小路


3.搬开否定的石头,她可以尝试怎样做?
社工根据小路喜欢画画的特点,在面谈中给她布置了一份家庭作业:完成一幅“理想中的爸爸”画像与一幅“现实里的爸爸”画像,并分别用词语描述两幅画像里的爸爸。
在第四次面谈时,社工收到了小路的家庭作业。两幅画上的爸爸虽然身材一样,但描绘的词语却完全不一样:小路理想中的爸爸是那么的美好,描述的尽是一些赞美之词,而现实里的爸爸却如此“骨感”,描述的全是一些否定之词。
在社工的引导下,小路开启了发现魅力爸爸的探索之旅。
社工:你可以写出4个爸爸的优点吗?
小路:社工姐姐,对不起,我只写了2个,实在想不到了……
社工:没关系,那你愿意继续观察,看看能不能发现多一些爸爸的优点吗?
小路:嗯,我愿意。
随后的每一次面谈,小路仿佛打开了新大门,从发现爸爸的2个优点到10个优点,当否定的石头被搬开,小路对爸爸的认识和肯定越来越多。
“告诉爸爸,你看到的他的好以及你所期待的。”社工鼓励小路找一个机会认认真真地将自己的这些发现分享给爸爸,小路表示愿意去尝试。为此,社工还特意与小路的妈妈面谈,引导她思考如何在家庭生活中为小路创造机会。


4.只要我们还没有放弃,一起就都还来得及
面对小路不愿意上学的情况,社工能够追随小路的步伐,表达尊重和理解,同时积极撬动她的家庭资源,借用妈妈的力量积极动员爸爸参与联合面谈。透过联合面谈,小路爸爸意识到自己平时做得不到位的地方,主动向小路道歉,并在社工的引导下根据小路的期望作出了行为改变、安排家庭日活动。
此后,小路也愿意开始主动与父母进行沟通,整个家庭呈现出良好的沟通态势,小路之前因埋怨生气而不上学的行为也开始发生转变,变成了思考如何给同学交代、如何不再退却等问题。于是,社工从信念的转变、行为的强化等方面着手,协助小路重建了返校的动力和信心,同时引导爸爸妈妈通过兑现承诺、奖励等方式锚定了她返校学习的行为。
当小路坚持返校多日之后,社工引导妈妈及时欣赏到孩子的坚持以及爸爸在当中的付出,家庭成员之间呈现出良好的沟通模式。与此同时,学校也通过孩子的转变看到了社工服务的价值,希望有机会开启驻校服务。


5.结语
在结案阶段,社工运用总结回顾的技巧帮助小路和家人回顾了一段时间以来的成长和收获,同时也透过本个案服务总结了一些经验分享给大家。
致家长:
在为家庭和工作忙碌的时候,父母也许可以停一停,多给孩子提供表达的机会,多倾听和了解孩子内心真正的想法和期待。
致青少年:
当我们察觉到需要改变与父母的互动模式时,不要害怕,父母并不是固化不可改变的,他们始终是一个随时都可以发生转变的个体。你看,小路的爸爸就做到了,不是吗?只要我们彼此都没有放弃,一切都来得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