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资讯

【红山】​从“移居”到“宜居”社区治理项目 | 浅谈社工介入拆迁社区与居民共同破解“幸福密码”​

0



一、服务背景
H街总面积9.7万平方公里,有六个居民社区,其中拆迁社区为转制社区,其余为城市社区。根据民政部门提供的数据显示,H街总人口为26749人,户籍人口总数为18723人,0-14岁人口为4201人,15-24岁人口为2750人,25-59岁人口为16207人,60岁及以上长者 3591人。

日常服务过程中,社工定期走访H街街道的各个职能部门,了解到拆迁改造是街道近几年的重点工作之一,H街道其中一个转制社区-S社区,因交通大学落地建设和五号线延长线途经,正在进行大范围拆迁改造建设。随着社区居民的搬迁,S社区居民需要由原居住的社区搬迁至安置区,安置区内各项娱乐设施、安全设备、房屋结构等与原居住地有很大不同,居住地的改变对于居民来说产生较大影响。如何更好地协助移居居民适应新环境带来的挑战,如何更好地在安置区内生活,社工从中可以发挥什么角色,都是需要探讨的内容。

二、分析预估
项目开展前期,社工采取问卷调研、深入访谈、走访相关职能部门、文献查阅等多种形式进行了社区调研,针对移居社区居民的需求进行走访了解。根据社工的分析可以了解到移居居民目前的需求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移居居民社会支持网络需重新搭建,包括对社区环境、社区生活的重新适应,得出移居居民有文化娱乐、社区网络搭建的需求。

双沙社区原有居民拆迁前居住在双岗村、沙浦村,旧村内长期形成的文化氛围、社会邻里关系、生活设施等较为完善,搬迁至新社区后缺乏相关设施与参与途径,邻里因搬迁相互分开,导致来到新社区需要重新搭建自我的社会支持网络,以此更好的适应安置区的生活。

(二)移居社区居民的安全意识需要提升,保障自身及家庭的安全,更安全的在安置区生活,得出移居居民有居家安全知识学习的需求。

移居居民搬迁后,现住居家环境发生变化,安置区域原本是用作出租房屋,单间为主,房屋面积变窄,结构较为复杂,尤其是对移居长者来说居住过程中会产生很大的不适应感。另外,搬到新社区后日常居家过程中的用电、用火、用气、防疫等安全问题逐步凸显出来,安全意识需要提升,以便营造更加安全的安置环境。

三、服务计划

(一)理论指导
社区营造理论,就是要把社区资源做整合及发展。一般来讲,社区资源分为人、文、地、产、景,分别对应居民、当地的文化习俗、当地的地理环境、地理位置有什么优势、产业以及景点。移居社区居民来到新社区后,需要从各方面去营造一个新的社区,新的生活环境。此项目围绕安置区内的“人、文、地、产、景”提供社工专业服务,搭建移居居民社区互动平台,改善移居居民的生活环境,从而实现从“移居”到“宜居”这一目标。

(二)服务目标
1、总目标:整合社区内外资源和力量,为移居居民搭建社区支持系统,丰富移居居民的文化娱乐生活,提升移居居民的安全意识,促进移居居民邻里之间的互动交流,协助移居居民在安置区安全、快乐的生活。

2、分目标:开展不少于每月1次社区活动,丰富移居居民的文化娱乐生活,提升社区移居居民的生活的满意度;运用党建引领社会工作服务的优势,整合社区内外资源,结合疫情防控形势,引导移居居民学习安全知识,增强移居居民安全意识。

(二)服务内容及策略
1、项目初期,通过社区调研搜集了解服务需求。采用问卷调研、深入访谈、走访观察等多种形式的调研方式,针对移居社区居民展开调研,从而得出移居居民在安置区内的服务需求。

2、项目中期,联动各方为移居社区居民提供多样化社工服务。社工积极走访联动社区居委、爱心企业、志愿者、物业公司等,结合服务需求开展多样化的社区活动、入户探访、户外宣传等服务,共同为移居居民的安置生活提供协助。

3、项目后期,总结服务成效。回顾总结项目期内各项服务的开展情况、移居居民满意情况,向街道部门、社区居委汇报项目取得的成效与反思的部分,总结经验,继续前行。

四、服务计划实施过程及成效

(一)因需调研:介入拆迁社区第一步,了解移居居民需求。
为了解社区拆迁对社区居民造成的影响,项目初期社工通过访谈、问卷等方法收集移居社区居民的基本需求,进一步了解社区居民因社区拆迁带来的影响的服务需求,也为项目今后开展具体工作提供参考依据。

在本次调研中,社工结合辖区内纯老家庭需求表达情况,将个人生活的系统整合为个人层面(即微观层面)、人际层面(中介系统)、社会层面(外在系统和宏观系统)。

调研对象类别
需求维度
个人层面
人际层面
社会层面
长者群体
社区照顾问题
整合各项资源有效运用、搭建社区支持网络
移居居民
文化娱乐、社区参与问题
社区参与、社区互助支持
社区职能部门(社区居委等)
社区资源链接、整合资源
社区关注、营造社区和谐、有爱氛围


(三)“人”:因人而宜,促进邻里互动。
开展以“邻里互动交流”为主题社区活动,提供移居居民参与社区服务的平台,促进邻里之间的互动交流。例如开展夏季健康知识互动交流活动 、邻里趣味交流活动、学雷锋志愿精神传承入户探访服务等活动,并针对高龄、独居移居长者日常进行探访、电访慰问服务,丰富移居居民安置生活,让移居居民在安置区内感受到社区的关爱。

(三)“文:”因文而宜,丰富安置生活。
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丰富移居居民的安置生活,共同领略和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例如开展“家好月圆”欢度中秋游园活动,移居居民通过参与摊位游戏的方式,让其感受中秋节日的氛围;移居邻里共庆佳节活动、邻里趣味乞巧节手工体验活动、老照片回顾社区展览活动等。

(四)“地”:因地制宜,增强安全意识。
1、多类型安全系列主题活动引导移居居民学习提升自我安全意识,在活动中学习各类日常居家、防疫、防诈骗知识,营造安全社区氛围。开展“安全”系列活动,包括“安全无小事”居家安全入户排查活动、“筑安全长城”居家安全入户排查活动、安全用电用火、安全隐患摸查活动、食品安全宣传、财产安全宣传、防诈骗、电动车安全等系列主题活动。

2、入户微改造助力移居独居长者安全生活。项目期内,社工联合物业公司、志愿队开展居家安全微改造活动两场,共为42户(其中6户为楼梯扶手,共2栋)行动不便的移居居民进行居家安全微改造,为其安装厕所、楼梯和台阶扶手;更换脱落的插座面板和水龙头;送上助行器和拐杖等,改善行动不便居民上厕所后起身困难、上台阶吃力的问题,帮助移居长者改善居家安全隐患,增强居家安全知识,提升其居家安全性和便利性。

五、专业反思
(一)服务契合移居居民需求,移居居民参与度高,搭建了社区互动交流和娱乐的平台,提供移居居民参与社区服务的途径,激发社区内部活力;同时丰富多彩的社区服务,促进移居居民与原居民之间的融合、互动与交流。

此项目是针对S社区当下的拆迁工作来设计开展的,符合社区现状,因此能得到社区居民及街道社区的认可。S社区的拆迁工作开展后,移居居民的日常生活、娱乐方式、社区参与等发生变化,移居居民需要适应新社区环境,而在社区娱乐方式、志愿服务等平台较少的情况下,社工主动介入提供服务,能更好地满足移居居民的需求。

(二)提供社区服务的平台,积极发挥志愿者力量,社工+志愿者模式扩大服务产出,推进项目内容顺利完成。

项目推进过程中,社工积极发挥社区内志愿者的积极参与性,从项目宣传推广、服务协助等多方面融入志愿者角色。一方面,为项目的顺利推进增加更多的人力资源,能更好地协助社工在项目开展过程中完成各项服务内容;另一方面,增强社区居民自身的荣誉感与价值感,社工在过程中会注重志愿者队伍的表彰,能充分肯定和关注到志愿者的参与积极性。

六、督导点评
本项目结合街道实际情况来设计项目内容和方向,紧跟街道近几年服务重点,在拆迁社区积极推进项目内容,社工将服务方向聚焦在拆迁社区居民的“安居、安乐”上,从情绪、社区娱乐、社区参与等方面协助拆迁居民如何更好地在安置区内生活,有了社工的介入与服务提供,移居居民的日常生活将会更加丰富多彩。

作者简介:邓玲,中级社工师,现任职广州粤穗社会工作事务所红山街社工服务站领域部长。从事社会工作服务10年,擅长长者社会工作。服务格言:在社会工作过程中助人自助,发挥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