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工实务

妈妈为什么经常“骂”我

0

常来社工站的小美(化名)一向活泼开朗、满面笑容,但有一次,我却在社工站外面的球场上发现她哭得眼睛通红,用手擦着不断掉下的眼泪。

经过仔细询问,我得知,小美一直以来和妈妈关系都不太融洽,这给她造成了很大的困扰。小美对妈妈有很多的负面情绪,抱怨妈妈经常骂她,觉得妈妈重男轻女,更喜欢哥哥而不那么喜欢她,这让她觉得很委屈。她哭着对我说,如果她要过得幸福,可能要等到父母改变“重男轻女”观念的时候。可见,她已经将妈妈经常骂她的事归因于妈妈“重男轻女”、不喜欢女儿。

后来,我让小美记录她与妈妈相处中的一些事。在那些简单的记录中,我发现小美口中所描述的妈妈“无缘无故的责骂”,原来很多都是出于关心小美,或者是希望小美能做得更好,只是妈妈的表达方式比较生硬,让小美难以接受。另外,小美一直认为妈妈不喜欢她,因此更加难以体会妈妈的关心与好意。针对小美的情况,我运用理性情绪治疗模式帮助她更好地摆脱对妈妈的非理性情绪。

理性情绪治疗模式认为,人的情绪困扰表面上是由客观的行为事件造成的,其实不然,其产生的根本原因在于人类自身对于该行为事件的主观解释和选择,是我们自己的非理性信念系统导致了我们的情绪困扰。根据理性情绪治疗模式来分析,引起小美情绪反应的原因,不是“被妈妈骂”这个刺激情景,而是小美有一种认为“妈妈不喜欢女儿”的非理性信念。

于是,在辅导中,我不时地让小美说说她和妈妈相处过程中的一些特别事件或者引起她和妈妈发生矛盾的事,然后引导她思考妈妈这样做的原因,并且让她不要总是将妈妈骂她归因于妈妈不喜欢她,而是尝试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妈妈为什么会骂她。后来,通过对一些事件的分析,小美开始意识到妈妈的“骂”有时是善意的关心,有时是鞭策,有时可能是对于压力的一种发泄……慢慢地,她也开始学会分析这些“骂”背后的原因、学会体谅妈妈。而且,她开始懂得想办法避免与妈妈发生矛盾。例如,小美说以前妈妈会因为她磨磨蹭蹭不洗碗而骂她,我便和小美讨论出一个应对方法:与其磨磨蹭蹭不洗碗被骂,最后还是要洗,倒不如迅速把碗洗好,然后痛快地去玩。现在,这已成为小美洗碗的一个小小信念。

现在,小美和妈妈的关系已有所改善,冲突少了,小美也就更愿意和妈妈接触了。她会不时与妈妈聊聊天,有时聊哥哥、聊电视剧,甚至聊自己的将来。关于之前小美一直很纠结的“重男轻女”问题,经过讨论,她得出一个结论:其实这种观念普遍存在于农村地区,不是说改变就能改变的,但她可以通过努力来提升自己在家庭中的地位。为此,小美说她希望自己能努力考上高中,弥补哥哥没能上高中的遗憾,同时让家人知道自己是值得父母骄傲的女儿。

实际上,不管家庭的传统是否重男轻女,父母都是关心子女的。同样是对孩子的爱,父母的表达方式不同,子女接收到的信息也就不一样。而孩子是否又会如父母所想的那样,理所当然地理解他们给予的爱呢?看来也不是这么简单。所以,社工在其中的角色并不是站在哪一边去评判对方的对错,而是发挥桥梁的作用,协助亲子间有更好的交流。通过良性的交流,去消除亲子间存在的非理性信念,建立有助于保持良好关系的理性信念,从而促进亲子关系的正向发展,达至家庭的和谐、幸福。